刊頭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紫菜~簡介

澎湖是台灣產紫菜最多的縣市,而姑婆嶼則是產量最多的地區,當地所產的紫菜,品質極佳,而採收的規矩和景況,趣味十足,頗具特色。 
採收紫菜是地方盛事,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島上的紫菜不可以隨意亂採,必須先向公共造產管理委員會申請「採收紫菜證」(臂章),再擇期統一組成船隊出海,前往附近無人島採集。至於證件的領有資格,必須是設籍各屬管理委員會村莊的廿歲以上村民。 
紫菜喜歡低溫、潮濕及多風的環境,向風潮間帶的紫菜生長得特別好,一般從九月至春節間的氣候最適合紫菜生長。這段時間,委員會配合氣候和潮汐,全村組成船隊朝紫菜區前進,登岸後,尚須遵守秩序,由委員會監督人員鳴放鞭炮後,才可一起動手採收。由於紫菜都生長在沿岸礁石上,岩上長滿苔藻類水生植物,非常滑溜,所以採紫菜的人腳上都套穿草鞋以防滑,又因紫菜本身也相當嫩滑,採收人手上除戴上綿質手套外,手套外層還包上一層紗網,全副武裝的打扮,只求能採得又多又快。 

儘管採收紫菜的時機正是寒冬季節,但村民絕不會放過賺外快的機會,每次採收期總聚集至少有七、八百人的人潮,景況熱烈,為沿海冬季的冷清場面,增添幾許熱鬧的氣氛

~My School~


檢視較大的地圖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琳咩~品嚐心得

待續...

~琳咩~品嚐心得

待續...

~琳咩~品嚐心得

待續...

~琳咩~品嚐心得

待續...

~琳咩~品嚐心得

待續...

~琳咩~品嚐心得

待續...

~琳咩~品嚐心得

待續...

~琳咩~品嚐心得

待續...

~冬瓜糕~自製

材料:
溫水100公克、高筋麵粉125公克、低筋麵粉125公克、綿白糖50公克、豬油75公克

作法:
1.先製作油皮,將所有材料放入拌勻,再用力搓揉成光滑不黏手的麵糰,蓋上塑膠袋靜置約30分鐘,分成30等份備用。
2.將油酥材料一起拌勻成糰(豬油180公克、低筋麵粉390公克),同樣分成30等份備用。
3.油皮壓扁包入油酥,壓平後桿長捲起成圓筒狀,然後再做一次壓平桿長捲起,蓋上塑膠袋靜置30分鐘。
4.將餡料冬瓜醬1500公克也分成30等份,取一份餅皮桿圓後包入一份冬瓜醬,稍壓平後再桿成扁圓形。
5.將作法5的成品表面刷上蛋水,用牙籤戳洞,撒上適量的白芝麻,放入烤箱以上火220度、下火160度烘烤20分鐘即可。

~冬瓜糕~簡介


到澎湖旅遊,除了黑糖糕、鹹餅、花生酥、海苔酥等名產外,還有一種糕點「冬瓜糕」,也是不能錯過的伴手禮,冬瓜糕造型近似太陽餅但比較厚實,內餡鬆軟,清淡爽口,外皮層層酥脆,甜而不膩,一口咬下齒頰留香。在澎湖它甚至取代了傳統月餅的角色,成為中秋節送禮自用的最佳選擇。
冬瓜糕製作方法講究,100公斤的冬瓜才能熬出7公斤的內餡,而且減少糖分使用,吃起來甜而不膩、餅皮酥軟不硬,也很有健康概念。

~鹹餅~自製

將所有製作油皮的材料一起拌勻(溫水210公克、中筋麵粉350公克、糖粉30公克、豬油100公克、鹽4克),用力搓揉成光滑不黏手的麵糰,蓋上塑膠袋靜置約30分鐘。

  1. 將油酥材料一起拌勻至無粉狀(豬油100公克、低筋麵粉200公克、糖粉40公克、鹽15公克、白胡椒粉15公克、黑胡椒粒10公克、紅蔥酥20公克)。
  2. 油皮壓扁包入油酥,將收口朝下,壓平後桿成長方狀,交互疊成3褶,靜置15分鐘,重複桿摺3次,每桿摺1次就要靜置15分鐘,最後一次靜置30分鐘桿0.5公分厚度。
  3. 切出想要的寬度以牙籤戳洞,放入180度烤箱烘烤25分鐘即可。

~鹹餅~簡介


澎湖鹹餅的製作方法,據說最早源自中國大陸福建省,隨著移民傳承到了澎湖之後,亦成為各糕餅店的產品之一。民國60年澎湖發展觀光產業,連帶著也成為澎湖美食點心而知名度大增。鹹餅是以麵粉、豬油,芝麻、胡椒烘製而成,略帶鹹辣,口感紮實,溶在嘴裡有一股豬油綿密的甜香迴盪,風味異於時下一般餅干,古老的配方加上純手工製作,外形古樸,風味絕佳,配著烏龍茶、綠茶,多食也不覺得膩。品嚐後才能體會出這種純澎湖風味鹹餅可口之處,深受大家的喜愛。

~鹹小管~簡易食譜

(一)炒鹹小管
切些辣椒片、蒜頭、並將小管稍微泡水去除鹹味,再一起熱鍋下去炒,這是很普遍的烹煮方式,除了鹹小管本身因泡水而稍微去除鹹分以外,辣椒跟蒜頭的香氣也會讓小管更具風味 。

(二)沙拉小管
材料:小管600g
調味料:沙拉醬150g
作法:
1.小管去除內臟,洗淨,放入滾水中燙煮約1分鐘,撈起切片後排入盤中
2.食用時沾沙拉醬即可。

~鹹小管~簡介


台灣沿海各海域均有出產小管,尤以澎湖附近海域所生產的小管品質最為鮮甜。小管的盛產季節為每年五月至九月中秋前後,現撈小管除了新鮮烹煮品嚐原汁原味外,最普遍的做法就是將小管洗淨內臟取出,曬上幾天的陽光即可延長保存時間。只要保存方法正確,一年四季都有可口的小管干作為佐菜或點心,風味更是香甜中嚼勁足。澎湖漁產加工業者也會將體積較小、肉質較薄的小管用鹽水煮熟後風乾冷凍,即可擁有一年以上的保存期限,即使在非盛產期的季節一樣可以嚐到小管的鮮美好滋味,常年可作為稀飯的配菜。

~干貝醬~自製

材料:
干貝200克,扁口魚肉80克,火腿100克,蝦米20克,蒜末15克,辣椒20克,米酒6克,蠔油15克,胡椒粉2克,干貝汁20克,鹽、白糖各適量。
作法:
干貝洗淨泡軟,加水放入蒸鍋,蒸約30分鐘後瀝乾,撕碎。 鍋置火上,放油燒熱,小火炸酥扁口魚,撈出控油後切碎,火腿切碎;蝦米洗淨泡軟,切碎;辣椒去蒂及子,洗淨切碎備用原鍋放油,炒香蒜末,放入干貝及扁口魚、火腿、蝦米、辣椒末炒勻,加入米酒、蠔油、干貝汁、鹽、白糖、胡椒粉攪勻,以小火熬煮半小時,湯汁收乾時起鍋即可。

~干貝醬~

澎湖手工麵線傳承,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其中以馬公西衛產能較大,相對地較為有名。但由於傳統手工麵線製作過程繁瑣,如今大多改良以半機器、半手工方式製作,並利用澎湖的海風和陽光自然晾曬風乾,且適時調整控制濕度,因此特別有Q度,品嚐起來充滿漁村風味。
傳統手工麵線製作需要少雨和多風兩項客觀的因素搭配,也就是天氣須有陽光氣溫高,此外,略帶有鹽分的微弱西南風或微弱東北季風,也是澎湖麵線製作重要的環節。由於晴朗的天氣可以讓麵線有充足的陽光晾曬,而微弱的西南風和微弱東北風加上人工的受光面調整,才能讓麵線內外均勻風乾,不會過度乾燥。
澎湖麵線的手工製作過程相當繁瑣,往往必須經歷廿六個步驟、超過十二個小時才能拉出一條條口感帶勁的雪白麵線,相當費時費工,且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時間力道、濕度控制等拿捏全憑經驗,想做好可得練上好幾年。

~澎湖麵線~

澎湖手工麵線傳承,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其中以馬公西衛產能較大,相對地較為有名。但由於傳統手工麵線製作過程繁瑣,如今大多改良以半機器、半手工方式製作,並利用澎湖的海風和陽光自然晾曬風乾,且適時調整控制濕度,因此特別有Q度,品嚐起來充滿漁村風味。
傳統手工麵線製作需要少雨和多風兩項客觀的因素搭配,也就是天氣須有陽光氣溫高,此外,略帶有鹽分的微弱西南風或微弱東北季風,也是澎湖麵線製作重要的環節。由於晴朗的天氣可以讓麵線有充足的陽光晾曬,而微弱的西南風和微弱東北風加上人工的受光面調整,才能讓麵線內外均勻風乾,不會過度乾燥。
澎湖麵線的手工製作過程相當繁瑣,往往必須經歷廿六個步驟、超過十二個小時才能拉出一條條口感帶勁的雪白麵線,相當費時費工,且每個步驟環環相扣,時間力道、濕度控制等拿捏全憑經驗,想做好可得練上好幾年。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丁香魚乾~簡易食譜

(1) 材料:丁香魚半斤、去皮花生3兩、蒜頭3顆、辣椒1根、蔥1根、地瓜粉3大匙、玉米粉3大匙、吉士粉3大匙、香油1大匙
(2) 醃料:香菇精少許、米酒少許、鹽少許、胡椒粉少許
(3) 調味料:香菇精1大匙、胡椒粉1大匙、鹽1大匙
(4) 做法:

  • 丁香魚以鹽、香菇精、胡椒粉、酒調味並抓勻醃漬3分鐘。
  • 辣椒切成小段;蔥切成蔥花;蒜頭拍碎切成末。
  • 將地瓜粉、吉士粉、太白粉和勻成三合粉,再將丁香魚均勻裹上三合粉,並以漏瓢抖去魚上多餘的細粉。
  • 燒熱一鍋油,放入丁香魚油炸至魚浮起後撈出瀝油。
    再以香油另起一新鍋,放入蒜末、辣椒、蔥花爆香,放入丁香魚、去皮花生同炒,再加入鹽、香菇精、胡椒粉調味,並快速翻拌均勻即可。

~丁香魚乾~簡介

每年農曆3月,己經成熟的母丁香魚會洄游到藻類眾多及珊瑚礁淺坪寬廣的澎湖北海產卵、孵化、成長,因此每年5~9月是丁香魚的盛產期,除為漁民帶來不少收益外,也讓丁香魚成為澎湖特產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澎湖每年國曆5月實施丁香魚禁捕期,落實漁業資源保護和永續利用的政策,值得各界肯定。
澎湖夏夜捕撈丁香魚的漁船,作業時間往往要一整晚,為了確保魚的鮮度,漁民會在船上設灶,將捕撈上船的丁香魚汆燙煮熟後,再以竹籃分盛置涼的方式處理和保鮮,清晨回港卸下漁獲後,或直接販售或集中利用陽光曬乾,加工包裝後便成了澎湖的特產─丁香魚乾。
丁香魚可區分為:寸丁(約3cm長)、中丁(約5cm)、大丁(約7cm),丁香魚富含鈣質,不論佐湯、酥炸、鹽蒸或蔥爆快炒等,都令人垂涎三尺。丁香魚大多被加工製作成魚乾熟食以利保存,多數餐廳都會提供丁香炒花生作為開胃菜。

~黑糖糕~自製

材料:
a 中筋麵粉600g
b 在來米粉300g
c 黑糖600g
d 發粉baking powder 40g
e 水 600c
f 白芝麻少許

做法:
1.水加黑糖攪拌煮至溶解.待冷備用,
2.中筋麵粉過篩.加入(1)拌勻.
3.在來米粉.發粉先混合均勻.過篩,加入(2)中拌勻.
4.倒入模型中.灑上芝麻粒. 水燒開. 置入模子於蒸籠. 蒸20~25分鐘.


蜂蜜口味的黑糖糕

carol謝謝無私的分享





~黑糖糕~簡介

舉凡到澎湖旅遊的觀光客,幾乎都會攜帶一盒著名的黑糖糕回家,在澎湖,黑糖糕和一般人所謂「發糕(粿)」相似,最早常見用於祭拜祖先或紅白祭典,據說黑糖口味的發糕(粿)做法,早期是由日本沖繩縣(琉球群島)的糕餅師傅利用澎湖原有米發糕改良而成。
沖繩的黑糖是該地經濟產業,以黑糖製成的週邊產品種類相當多。由於澎湖在日治時期有部分沖繩人到澎湖定居做生意,其中開設糕餅店的沖繩糕餅師傅將原本澎湖當地製作的「米發糕(粿)」改良成現今的黑糖糕,並指導顏姓和陳姓兩位澎湖在地的糕餅師傅,後續並演變成為世代或師授傳承至今。
當時黑糖糕多半應寺廟或紅白祭典的需求,以預定方式由糕餅店秤斤論兩製作販賣。由於吃過的人都覺得口味不錯,加上澎湖觀光產業發展後,官方和民間大力推廣,讓許多具有澎湖在地特色風味的小吃美食成為知名的伴手禮,其中以黑糖糕的特殊口感和風味獲得業者和地方各界的推薦宣傳,才逐漸地打響黑糖糕名號。
隨著黑糖糕知名度愈來愈高、市場需求愈來愈大,直接或間接讓鬆軟、不黏牙且低糖等特殊風味的黑糖糕生產大增,澎湖當地糕餅店也紛紛自行研發製作並自創品牌加強精美包裝,使得澎湖黑糖糕猶如百家齊鳴、百花齊放一般,目前已成為澎湖旅遊最夯的伴手禮。
由於澎湖糕餅業者製作黑糖糕強調不添加防腐劑,因而縮短嚐味期限,所以店家會視實際銷售狀況和季節改變產量,旅遊旺季多作一些。淡季少作一些,目前多數店家,已經提供送貨到機場服務或者宅配服務,讓黑糖糕的通路更加完善,消費者亦可品嘗到新鮮可口的澎湖黑糖糕。